8月3日,小米发布的小米生态链第一款智能眼镜类产品“米家眼镜相机”开放众筹,这款产品由小米生态链公司“蜂巢科技”研发。
这款产品背后的操刀手,是前小米生态链副总裁、小米手机部部门总经理夏勇峰。这位新晋创业者,职业经历颇为传奇。理工科的专业背景,毕业后第一份职业是记者,梦想是成为“TMT领域最好的记者”。
2013年加入小米后,夏勇峰操刀过小米手环、米家扫地机器人等多款爆品,在2020年参与完成在小米的最后一款产品小米10Ultra后,离职创业,做了一个少有人做过的硬件品类——智能眼镜相机。
“大厂高P”创业,自然得到了资本追逐。两年时间内,蜂巢科技完成三次融资:2021年5月份完成由小米集团、顺为资本投资的天使轮融资,成为小米生态链公司;3个月后,又完成了由启明创投领投的Pre-A轮融资。
即使是在今年的资本寒冬中,蜂巢科技在3月份又完成了由腾讯、众源资本领投的3亿元A轮融资。这也是向来对硬件投资十分审慎的腾讯,出手的第一家AR智能眼镜类公司。
这次创业,夏勇峰尝试回答一个问题,手机增长面临天花板之后,下一代随身智能硬件是什么?这也是最近几年来,萦绕在智能硬件行业的一个关键拷问。
而2021年以来,Facebook改名Meta再次点燃了国内对AR、元宇宙创业的热情。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。
在夏勇峰看来,人类的随身智能硬件从PC到手机发展这个过程中,手都充当了和外界信息交流的交互枢纽。不过,人类真正信息收集交换的基点在头部。以AR为代表的头戴式设备,才是下一代随身硬件的合理形态。
“未来随身智能终端会从手向头部转移,这是我有生之年会发生的事”,夏勇峰表示。但要让AR眼镜真正走向To C,在这几年被证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蜂巢科技眼镜相机
横在AR眼镜走向C端用户的最大掣肘是,当前近眼显示技术还很难在场视角、薄度、成本、亮度这几项参数中很难取得最优解。
目前AR眼镜行业所采用的近眼显示方案主要有三种:光学棱镜、Birdbath和光波导。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——光学棱镜技术较为成熟,能够提供三者中最高的亮度,但视场角(FOV)存在局限,即用户透过眼镜能看到的视野范围较小;
Birdbath和光波导方案纵使具备了更大的视场角,但前者需要较厚的光学模组,使眼镜变得更大、更重;而能够让眼镜“变薄”的光波导方案,目前良品率不高,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,成本也很高。这也是目前多数使用光波导技术的AR眼镜,要么售价过高,或者干脆备货有限、一机难求。
此外,后者两项显示方案共同存在的问题是,亮度不够,这也导致多数AR眼镜很难在较亮的户外使用,只能局限在室内。或者也有眼镜厂商为了保持亮度,只能采用绿色单色显示。
因此,为了兼顾量产、成本和亮度,米家这款眼镜显示方案上选择了自由曲面光学棱镜方案。为了更大程度补偿入眼亮度,这次眼镜在光源显示材料上使用了索尼最新一代的Micro OLED硅基显示屏,峰值入眼亮度可以达到1800nits。这意味着,用户可以在强光室外正常使用。
光学困境之外,目前AR眼镜的壁垒还在于芯片和定位技术。不管是分体还是一体机,行业都需要考虑如何将芯片价格降下来;此外,AR眼镜需要具备探测外界的能力,6DoF技术、Slam技术尽管已经成熟,但如何在AR上以更低的功耗、更高的精度实现,依旧困难重重。
抛开种种技术壁垒,AR眼镜另一项走向大众化的问题是,行业玩家们还没有向大众回答——“为什么要用”这一问题。
目前市面上的AR眼镜的应用场景有限,常用的场景包括实时导航、实时翻译、通知显示、观影等等。不过这些“弱功能”体验并不出色,很容易被手机取代。
AR眼镜如何才能让用户更频繁使用?夏勇峰的回答是,拍摄。
在国外,已经有公司做出了类似的尝试。2016年,Snap公司就推出主打拍照的Spectacles眼镜,到2021年,Meta公司也推出了搭载着两个摄像头模块的Ray-Ban Stories。
不过,米家这款相机眼镜更进一步,除了拍照,用户还可以实时看到拍摄的内容。相机左侧搭载了一颗摄像头(50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+OIS光学防抖8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摄像头),用户可以借此实现5倍的光学变焦和15倍混合变焦。用户还可以通过右眼前方一方小小的棱镜,看到百米开外的物体。
拍照的操作很简单。右边眼镜架上有一方小小的触控模块,前后滑动即是变焦,单击是拍照,单指向下滑动切换拍照和录像模式。
为了让这款眼镜相机更“像”相机,这款产品还做了一项有意思的拍照功能“时光回溯”——如果用户因为太慢按“快门”而错过美好瞬间,眼镜将会自动记录快门之前十秒钟的视频画面。
照片是一种社交的工具,即时分享、社交传播相当关键。这也是Snapchat和Meta此前推出的两款眼镜相机最大的隐性卖点——用户拍出来的照片是极具辨识度的略带“畸变感”的圆形,并且可以快速传送到各自背靠的社交平台上。
类似的,在米家这款产品上,为了提供更好的流媒体体验,用户在米家眼镜APP上就可以看到所拍摄的素材,并且支持一键分享到社交平台。
除了拍照的功能,这款眼镜还内置了“小爱翻译”,提供实时的英汉互译,海外版本将支持6种语言以上的翻译。此外,这款产品在今年9月份也将持续OTA,新增新的玩法,比如“植物园与动物园”、投屏等等。
实时翻译
看起来,小米生态链的首款智能眼镜产品,一脚跨入了新形态相机的领域。
传统单反相机出货量被手机挤压的情况下,新形态相机从中找到了突破口。有行业人士透露,大疆Pocket 2去年在国内的销售额大概是100多万,并且每年正在以50%的速度增长,未来新形态相机品类在全球将会是千万级产品赛道。
新形态相机的增速,核心原因是场景创新。夏勇峰表示,正如此前徕卡的成功,是因为它将一个巨大的相机做成了一个可移动的相机,令用户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下拍照。而如今传统单反相机出货量向下、新形态相机向上,也是这种思路的延续。
相比之下,传统的头戴式相机的问题在于,眼睛所看到的内容和真正拍摄的内容存在偏差——相机戴在头上,拍出来的人物可能变成“小巨人”,戴在脖子上,则可能拍成“小矮人”。
而眼镜相机与人眼平行,拍出来的内容更真实,“所见即所得”。 因此,对这款眼镜相机未来的适用人群和场景显而易见,比如需要拍摄第一视角的up主、演唱会/各类球赛的观众、露营、旅游等等。
在夏勇峰看来,任何一款硬件产品的发展都遵循一样的路径:刚诞生的时候,市场混沌状态下,行业有很多的厂商,用户小众,这一阶段符合“幸福蛋糕”理论,行业一起将蛋糕做大。
到了第二个阶段,公司实力逐渐开始出现分层,用户快速扩张;到了第三个阶段的寡头时代,行业进入零和博弈时代,用户增长出现停滞,谁家多抢了一个客户,另一家就少了一个客户。
AR眼镜逐渐走向to C也将是这种路径。但在最核心的光机、芯片、定位三座技术大山还没有被推倒之前,各大厂商能做的,只有先迈出探索的第一步,找到自己的核心客群。
对未来,夏勇峰也考虑得很清楚,“找到自己的早期小众,再逐渐迁移到早期大众用户”,在此之前,“先把拍照这个卖点做好”。